一手抓自力更生 一手抓精兵简政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过紧日子
1943年,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誓师大会。
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以后,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断供、断邮的财政封锁政策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困难。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一手抓自力更生,一手抓精兵简政、厉行节省,政府带头过紧日子,争做领导大家胜利渡过难关的模范。
厉行勤俭节约,
政府经费压缩一半
早在1937年8月,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前身中央临时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就作出决定:政府办公费实行最节俭的原则。县政府办公费每月规定30元,即便是在行政专员驻在地,其办公费得酌量增加的情况下,每月最多也不得超过50元。至于区一级政府办公费每月规定为3元至4元,乡政府经费,则每月由边区政府津贴6元,办公费包括在内,且乡长不另支伙食、鞋袜费。边区政府主席每月津贴5元,乡长每月津贴1.5元。乡政府每月的办公费只有1元,整个乡政府,只有乡长一人脱离生产,并无薪金,除津贴一元五角外,每天公粮一斤四两,菜钱四分。除乡长外,其他委员、行政村主任、村长,都是没有任何薪俸和津贴。
1943年《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》规定:(一)不急之务不举,不急之钱不用,且须在急务和急用上,力求合理经济;(二)除保证给养外,其他经费,概须厉行节省。提倡勤俭朴素,避免铺张浪费;疏散机关,调整窑洞,停止建筑;减少公差公马,提倡动手动脚;实行粮票制,免去双重粮的浪费;注意一张纸、一片布、一点灯油、一根火柴的节省;爱惜每件公物,使之多用些日子;不追加预算,并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;(三)集中力量于急要的经济事业,实行经济核算制;并加强其管理和监督,开展反对贪污浪费的斗争;(四)爱惜民力,节制动员,不浪费一个民力,一匹民畜;(五)坚持廉洁节约作风,严厉反对贪污腐化现象。
边区财政厅从财政预算节约入手积极落实纲要内容:一是6万余人的布匹全部自织不买一匹布,全体穿土布,可节省1000万元;二是确定印刷出版、兵工器材、通讯材料等计划及政务军务费用预算,以求节省;三是边区本身子弟的中学学生衣服、伙食自备,政府供给笔墨课本。四是个人节约与公共节约并重。
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,政府办公经费只发一半,试行三个月,结果大部分机关可以节省,减少了浪费,只有少数机关吃了“母鸡”(老本)。据统计,1945年全边区共节约20亿元,足够公家一年的生活费。用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话来说就是“边区的财政是‘取之有道,用之得当’的。在数量上讲,全世界没有这样穷这样廉的政府,在内容上讲,全世界又没有这样有理有节的财政。”
三次精兵简政,
建设节约型政府
1942年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强调:“各抗日根据地的全体同志必须认识,今后的物质困难必然更甚于目前,我们必须克服这个困难,我们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。”朱德总司令在整财会议上指出:“现在人多了,家就不好当,因为没钱。平均主义使我们很多事情行不通。现在转变这思想,所以要搞清制度,要分清人的职分,大家不做事情,只要做官,要学习,要吃穿,是不行的。”
陕甘宁边区政府系统的精兵简政运动先后进行过三次。第一次精兵简政活动裁减了一些骈枝机构,缩减了数千名的工作人员,其中“边区一级缩编至82%,专署,县区,乡级缩编至70%。”不足之处是“缺乏经验,对精简工作必要性认识不足,思想提高不多,工作改进不大。”第二次精简活动建立了“合署办公、政务与事务分工、加强下级、提高县政府职权”的一些工作制度,精简的结果是“建立和健全了制度,上级机关也精简了一些人员,但又都充实了基层组织,实际精简不多。”第三次精简活动遵循毛泽东同志提出的“严格的、彻底的、普遍的,而不是敷衍的、不痛不痒的、局部的”方针,认真执行了“总结经验、统一认识、准备文件、听取指示、贯彻执行”几个环节,同前两次精兵简政活动只在政府系统中进行不同,第三次精兵简政是在政府系统、党中央系统、西北局系统和军队系统中全面进行。经过1年的努力,基本达到了精简、统一、效能、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个方面的目标。